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可以不恋爱,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”,为什么?

潘轩 南方周末 2023-11-10

▲ 偶像团体组合的成员中常常出现不同的CP组合。(视觉中国 / 图)
全文共3682字,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
  • 许冠文访谈过一位女生,是伏尔泰和卢梭的CP粉。外界常常觉得这两人意见不合,是终身的敌人。这位女生则觉得,被历史化的关系背后还有再阐释的空间。“敌人的反义词就是朋友,(两人的关系)是不是有别的可能呢?比如相爱相杀。”


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文|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

责任编辑|李慕琰

2021年春天,1998年出生的许冠文开始了一项新鲜而陌生的研究。那时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研究生,一节质性研究方法课程,让他把目光投向一部名为《山河令》的古装剧。剧中两个主角的相处模式,留给观众亲密情感的遐想空间,吸引大量“CP粉”驻足。
在东亚文化圈,“嗑CP”的潮流由来已久。它最早出现在ACGN(动画、漫画、游戏、小说)圈,指在两个角色之间进行两两配对(Coupling),简称“CP”。

在此之前,许冠文对这种文化形式有过两次关注。第一次是在高中。同桌从日漫《黑子的篮球》里,挑出两个男性角色——青峰大辉和黄濑凉太,为他们撰写了CP“同人文”。“青峰大辉的角色特色是具有侵略性,黄濑凉太则偏优雅,内在有狂野的一面,他们有一定的角色互补,有一定可挖掘的地方。”虽然同桌写的文章只是片段式的情景剧,但许冠文能感知到“强烈的情感联系”。

第二次则是读社会学本科时,他和研究生学长聊天,发现对方在做“耽美文学对于现实的男同性恋会不会有影响”的研究,他意识到,一种流行文化会和现实中的情感实践产生关联。

2021年,想起那两次和CP文化的交集,许冠文再度被勾起“久远的好奇心”。他从身边的朋友找起,滚雪球式地访谈了55位CP粉,其中有53位女性、2位男性。访谈者们刚开始大多惊异:一个不嗑CP的男生为什么要来了解这个议题?

为数不多的两个男CP粉,一个是女子偶像团队AKB48的粉丝,觉得成员美好靓丽,因此嗑起队内CP;另一位则是男同性恋者,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符合期待的伴侣和亲密关系,于是在日剧里挖掘男男CP,投射情感需求。

为使选题更加聚焦,两位男CP粉的访谈没有被纳入分析。2023年年初,这篇名为《“嗑CP”: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》的论文发表在《妇女研究丛刊》上。

原本是一次常规的调研,但在2023年10月,论文突然火了。这篇通篇缭绕着“青梅竹马”“灵魂伴侣”等词汇的论文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、点赞,引来“嗑学家”们的围观与调侃:“教授让看的论文我是一拖再拖,研究嗑CP的论文我是看得津津有味”“看哭了”。

在知网检索关键词“CP”,按下载量排序,《“嗑CP”: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》排在相关文献的第一位。

对于为何热衷于嗑CP,有访谈者试图给出答案:“我期待在CP 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、灵魂的共鸣。”现实生活中,婚姻是合同、契约关系,爱情是复杂的奢侈品,在一个纷繁的、可供多种解读的世界,CP是“构筑出来的一个比较美好的东西”。

1

“现实中某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”

许冠文不嗑CP,自称“圈外人”,对于CP文化的深入了解仅限于55位访谈者。研究网上的“嗑CP”热潮,他更关注背后的情感机制。搜集资料和设计访谈提纲时,他想和这些CP粉探讨的问题是:他们对这种爱情的想象是怎样的?

2021年,他的硕士论文开题在即,他受法国社会学家伊娃·易洛思的《爱,为什么痛?》启发,想做关于爱情的文化研究。伊娃·易洛思在书里讨论:人们更换伴侣的频率越来越高、越来越快,这背后有一套情感观念的转变。

在许冠文看来,“浪漫爱”在中国显得像是舶来品。“民国时,是抨击封建的思想工具,鼓励女性从封建大家长的制度下逃出来。鲁迅写《娜拉走后怎样》,发现女性确实是从大家长制度下出来了,但又陷入到小家庭里去,还是被男性主导的家庭观念限制。”许冠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,“1970、1980年代我们又接触了新一轮西方文艺作品,比如说《泰坦尼克号》,大家又开始接受(婚恋自由)。”

许冠文觉得,自“浪漫爱”概念传入中国以来,承担着反叛现行秩序的角色,常常和经济理性的决定背道而驰。

循此思路,他决定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爱情观念纳入研究。举目四望,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研究对象。机缘巧合下,他看到一个话题:“我可以不谈恋爱,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。”一个最直接的疑问跳了出来:他们在CP身上赋予爱情关系,为什么这么开心?为什么他们喜欢看别人谈恋爱,但是自己不去谈恋爱?

他找来老朋友Q,作为自己的第一个访谈对象。两人约在食堂的一个角落里,聊了三小时,氛围愉快。CP圈讲究“圈地自萌”,指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,哪怕是同样嗑A和B的CP,顺序一调换(如“AB”党和“BA”党),也有可能嗑不到一起去。Q很少有和同好畅聊的机会。

Q嗑的CP是某少年男子团体里的一对男男CP。许冠文最初以为对方喜欢幼态的男生,深谈后发现不然,Q在现实中的男友身材魁梧。Q喜欢这对CP的原因在于,两人并不会像成年男性一样,刻意保持边界感,还是像小孩一样亲密互动。“那是她比较欣赏的人际互动状态。足够简单,情绪也足够的明显。”许冠文分析。

“CP粉丝与CP的相遇可能是一种偶然。她选择去进一步了解,可能是因为CP身上有某些特质吸引到了她。她在那一刻得到了情绪上的反馈,因此她当下是积极的、开心的。随着对CP逐步地深入了解,背后的东西就慢慢浮现出来了。真正诱发了这种情绪反馈的背后,是现实中某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。”许冠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
不过,追了几年,那对CP最后“be”(bad ending,悲剧结尾)了。随着两个人年龄增长,Q看最新的综艺,发现两人的互动变得不自然。“边界感这个东西特别明显,即使你自己没有意识到,但是你身体的反应非常明显。”Q自此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释怀。

访谈者嗑CP的理由不尽相同。有人因为现实中的恋爱受挫,在相对理想无暇的CP世界中疗伤;有人则是在现实生活中倍感压力,逃到CP世界中宣泄。也有人抱着看客心态,现实生活中,恋爱或婚姻总让人患得患失,而嗑CP能让人客观地看待一对CP的情感走向。

还有些时候,嗑CP只要“有意思就够了”。主人公从角色到演员、从现实到虚拟、从当代到历史,出现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组合。

在视频网站上,贾玲被拿来和各路男明星“拉郎配对”,剪辑成CP视频。黛玉和伏地魔也深受网友垂青,被配对成有反差的CP。许冠文访谈过一位女生,是伏尔泰和卢梭的CP粉。外界常常觉得这两人意见不合,是终身的敌人。这位女生则觉得,被历史化的关系背后还有再阐释的空间。“敌人的反义词就是朋友,(两人的关系)是不是有别的可能呢?比如相爱相杀。”

古装剧《陈情令》的两位主角成为很多粉丝“嗑CP”的对象。(资料图 / 图)

2

“生活中可以离开爱情,不能离开爱”

很多人在嗑CP时,首先感受到即兴而丰腴的快乐。

许冠文分析,这种即时性的快乐背后,既有审美的满足,也是当下情感状态的需求缺口得到了满足。当然,也有人在其中投入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期待。

“(这种期待)在CP身上得到了很具象化的呈现。随着不断沉浸,具象化形象从模糊变得立体,这样快乐就可以持续下去。因为可以不断去挖掘,形成自己的理解,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。”许冠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
访谈完55位CP粉,许冠文发现,很多人积极探索的CP情感,溢出了常规社会生活的框架。许冠文的一位访谈者嗑韩国某男子组合中的两名男性成员的CP,但并不把两人间的亲密关系定义为“浪漫爱”,而是日语词汇“羁绊”,表达一种“友以上爱未满”的情感。

那对CP从小一起长大,团队组建时年纪都不到20岁。这位访谈者小时候在筒子楼里长大,一帮孩子在玩闹中度过了童年,和她的CP共享类似的成长背景。“她说,当时会嗑这一对,是因为她和(年少的)朋友相隔两地,没有办法见面。她所期待的那种亲人一般的联系,在CP身上看到了。”许冠文说。

许冠文留意社交媒体留言,发现很多人被访谈者的一句话打动:“人的生活中可以离开爱情,不能离开爱。”

“正如亨利·詹金斯所说,CP文化的流行本身就存在一种对异性恋浪漫叙事的反思。CP粉丝不再满足于老套的浪漫叙事,而是希望能够发掘出独特的情感联系。”许冠文在论文中写道。

作为男性,许冠文也在研究中发现了某种性别差异:女性CP粉在将男男CP进行浪漫化的遐想时,常常将牵手、拥抱等视为两人亲密的证据。许冠文认为这是典型的女性思维,实际上,男生和女生在向同性表达亲近时,边界感并不相同。

差异化的情感模式让CP世界中呈现出纷繁而复杂的生态景观。

“你会看到CP文化本身也像一个小社会一样,有很先锋的一面,也有很保守的一面。”许冠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,“耽美CP同人作品里,可能会有一些很先锋的性别上的探索。那保守的一面可能是,我只消费那些异性恋的CP,遵循(社会)最大的主流。”

CP世界就像一个多元而自由的情感市场,而这个市场是否能影响现实中的情感实践,许冠文的调查没能给出答案。“我面临的现实,有多大的自由度,能去做出自己的(情感)实践,因人而异。”许冠文说,“但是始终来说,它先是快乐的。”

其他人都在看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